海洋與山脈包覆的路徑
南島藝術論壇暨工作坊
Austronesian art lecture and workshop program
南島藝術論壇暨工作坊
Austronesian art lecture and workshop program
12/23-24, 2018
臺東縣
建構與自然的連結,始於逐步理解腳下的土地以及環境,敬重並學習島嶼原住民所具備與環境永續互動的實踐與技術.論壇擬邀請藝術工作者分享其對於自然生態中的多樣性觀察與研究,並舉辦工作坊以生活的面相學習並體驗先民與自然的連結.
尋覓南方的路徑-南島民族誌與當代藝術創作的交互評註
台灣的南島文化的地域特殊性為何?原住民的語彙中沒有藝術二字,藝術存在於生活中密不可分,當藝術創作進入南島文化的領域,藝術創作者如何在過程中進行自我與在地的記憶探索與實踐?
主持人 | 蔣斌
南島文化中心主任、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.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
副所長.
主講人 |王長華 、 林怡華
王長華 , 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.曾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館長、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主
任.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、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.
林怡華,現任山冶計畫藝術總監,關注藝術如何介入社會與跨題材實驗性操演,延展藝術能動性與作用力。先前曾任第十一屆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秘書長、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藝術總監(2011-2015)。近期策展包含2018南迴藝術計畫《南方以南》、2017映像節《破壞控制》、台北國際藝術村《暫存記憶》等。
影像與記憶的追朔-擺盪在過去與現代的尋根之旅
菲律賓籍導演羅克斯李Roxlee,其影像作品《綠搖椅之夢》紀錄一段試圖找回傳統文字-「貝貝因文」的一趟旅程。羅克斯李(Roxlee)要找的不只是逝去的文字而已,還包括前殖民時期那些仍未受侵擾的傳統與根源。這趟旅程追溯到的不只是重新挖掘出在地的文化認同,但更進一步的提問是,以傳統出發的訴求及能夠得到的支持是什麼?
主持人 | 陳冠彰
現就讀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,聚焦於西拉雅文化研究,特別是薩滿信仰中的世界觀。透過與年輕尪姨的友誼關係,開啟文化考究與記憶採集,並從中觸碰語言散佚、多語翻譯與表達的「島語」敘事。
主講人 | Rox Lee
菲律賓獨立動畫教父,作為菲律賓獨立電影與實驗電影的先鋒代表,早年受到德國實驗電影的啟發。代表作品:《綠搖椅之夢》(Green Rocking Chair,2008)、《推車的人》(Yours Trolley,2017)、《吶喊在馬尼拉》(Manila Scream,2016)
夢與現實的重疊藝術體驗-文化在藝術展現的方式
原住民的世界觀建構於人之於自然,以及人之於天地之間,現實生活與精神性的世界同時存在.兩者以夢境或山林之間的隱喻溝通.藝術在此扮演了連結兩者並且可以重現於觀者眼前的角色.
主持人 | 黃海鳴
前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、南海藝廊負責人、國際台灣藝評人協會理事長、北教大文創系及藝設系兼任教授。擅長當代藝術評論、當代藝術生態觀察研究、街區藝術營造等城市創意空間規劃研究等領域。
主講人|謝藍保(藍保•卡路風 Lanpaw Kalijuvung)
土坂部落獵人,達保農場經營者.致力於部落獵人與農耕文化傳承.日前於部落開立Talem學堂,Talem為「耕種」、「傳承」之意,透過藝術創作將文化的種子傳承至每個人的心底.
誰能預見真實的矮黑人?
長期研究矮黑人歷史的部落文史工作者劉還月老師分享近年的研究,自矮黑人踏查的遺跡、古道,談到遷徙恆春的阿美族人與流亡的馬卡道族人,及傳說中的「斯卡羅族」人,翻攪出恆春半島的血淚故事.
主講人 | 劉還月
曾任廣告公司企畫,《自立晚報》副刊美術編輯、生活版主編、小說版主編、副刊「攝影.民俗」月報策畫,1984年辭去了所有固定的工作,專事臺灣民俗及器物的田野調查工作。劉還月的創作文類以報導文學為主,另有論述、散文及兒童文學。劉還月二十年來全心投入臺灣民俗文化的報導與整理工作,他走訪大小鄉鎮,進行田野調查,被喻為「常民文化的旗手」。
當代藝術野生考-藝術與生命的重組
當代藝術將視野拓展到那些難以在地圖上定位的潛在之境,來到了自然荒野與未知的領域,與原民文化和自然哲理交織共生,將拋擲於世的斷裂經驗縫合起來。當藝術化為夢境擴展真實的象限,召喚某種我們內在的綿延體驗之際,是否有機會重新認知藝術的可能?
主講人 | 林怡華
與談人 | 希巨蘇飛 、 謝聖華 、 吳思嶔
希巨蘇飛是阿美族木雕藝術家,在台東都蘭創立希巨蘇飛木雕工作室,也是都蘭山劇團團長,他以部落為創意的發想園地,善用本身多樣的藝術天賦結合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,挖掘富有時代意義卻為人們忽略的部落事件,以不同的藝術媒介展現,積極地為都蘭部落的文化歷史發聲,傾向於保存部落的藝術原始面貌,其終極目標是呈現部落的美好事物。
謝聖華, 2017-[ kituru ] 咖啡館-設計規劃 (台東大溪店)
2017-東管處 成功鎮都歷雜貨店空間規劃設計
2017-金峰鄉公所-南迴小米「歷坵小米學堂」空間規劃設計
2016 -12 th Festival of Pacific Arts in Guam太平洋藝術節[台灣館]
吳思嶔,1985年出生於台南,目前工作與生活於台北,作品形式多以雕塑作為創作主軸,將個人經驗中偶遇的事物作為取樣對象,並透過模型化的手段做為參照形式,製作出強調過程與敘述性的雕塑物件。近期創作開始轉向於人類、動物與自然之間的詮釋方法,在這多向的關係中展開人類意識形態的荒謬處境。
我們為什麼需要神話?世界終結與起始的記憶
所謂歷史,除了記載於史料文獻的大歷史之外,也包括了神話與傳說。這些神話與傳說,有些被鑿刻於洞窟或岩石上、有些被藏進圖像文字中、有些僅以口傳存在於世世代代的記憶裡。當科技文明的電光照亮人類的大歷史之時,被火光照耀的世界歷史及人類與自然共存的記憶逐漸黯淡。我們需要再次閱讀神話與傳說,再次踏上觸碰其源流的旅程,喚醒世界終結與起始的記憶。
主講人 | 石倉敏明
1974年出生於東京。在前往錫金邦、大吉嶺與加德滿都等地進行田野調查之後,以日本列島、印度與尼泊爾等環太平洋地域為對象,開始針對「山的女神」做比較神話之研究。除此之外,也關注於民族藝術、工藝、宗教性遺物、當代藝術作品等,並從中擷取其非人類物種形象進行各種研究。學術研究之外,也作為高木正勝(影像藝術家、音樂家、鋼琴演奏家)、田附勝(攝影師)、鴻池朋子(畫家)、山口信博(平面設計師)、井藤昌志(木工藝術家)等創作者的創作夥伴,以其專長與田野調查支持作品創作脈絡。2006-2011於多摩美術大學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,現為秋田公立美術大學美術學部Arts&Roots專攻、及研究所複合藝術專攻副教授,授課領域為文化人類學、日本東北文化根莖等。為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參展藝術家之一。
主辦單位 | 臺東縣政府
承辦單位 |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
策劃單位 | 山冶計畫
臺東縣
建構與自然的連結,始於逐步理解腳下的土地以及環境,敬重並學習島嶼原住民所具備與環境永續互動的實踐與技術.論壇擬邀請藝術工作者分享其對於自然生態中的多樣性觀察與研究,並舉辦工作坊以生活的面相學習並體驗先民與自然的連結.
尋覓南方的路徑-南島民族誌與當代藝術創作的交互評註
台灣的南島文化的地域特殊性為何?原住民的語彙中沒有藝術二字,藝術存在於生活中密不可分,當藝術創作進入南島文化的領域,藝術創作者如何在過程中進行自我與在地的記憶探索與實踐?
主持人 | 蔣斌
南島文化中心主任、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.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
副所長.
主講人 |王長華 、 林怡華
王長華 , 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.曾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館長、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主
任.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、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.
林怡華,現任山冶計畫藝術總監,關注藝術如何介入社會與跨題材實驗性操演,延展藝術能動性與作用力。先前曾任第十一屆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秘書長、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藝術總監(2011-2015)。近期策展包含2018南迴藝術計畫《南方以南》、2017映像節《破壞控制》、台北國際藝術村《暫存記憶》等。
影像與記憶的追朔-擺盪在過去與現代的尋根之旅
菲律賓籍導演羅克斯李Roxlee,其影像作品《綠搖椅之夢》紀錄一段試圖找回傳統文字-「貝貝因文」的一趟旅程。羅克斯李(Roxlee)要找的不只是逝去的文字而已,還包括前殖民時期那些仍未受侵擾的傳統與根源。這趟旅程追溯到的不只是重新挖掘出在地的文化認同,但更進一步的提問是,以傳統出發的訴求及能夠得到的支持是什麼?
主持人 | 陳冠彰
現就讀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,聚焦於西拉雅文化研究,特別是薩滿信仰中的世界觀。透過與年輕尪姨的友誼關係,開啟文化考究與記憶採集,並從中觸碰語言散佚、多語翻譯與表達的「島語」敘事。
主講人 | Rox Lee
菲律賓獨立動畫教父,作為菲律賓獨立電影與實驗電影的先鋒代表,早年受到德國實驗電影的啟發。代表作品:《綠搖椅之夢》(Green Rocking Chair,2008)、《推車的人》(Yours Trolley,2017)、《吶喊在馬尼拉》(Manila Scream,2016)
夢與現實的重疊藝術體驗-文化在藝術展現的方式
原住民的世界觀建構於人之於自然,以及人之於天地之間,現實生活與精神性的世界同時存在.兩者以夢境或山林之間的隱喻溝通.藝術在此扮演了連結兩者並且可以重現於觀者眼前的角色.
主持人 | 黃海鳴
前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、南海藝廊負責人、國際台灣藝評人協會理事長、北教大文創系及藝設系兼任教授。擅長當代藝術評論、當代藝術生態觀察研究、街區藝術營造等城市創意空間規劃研究等領域。
主講人|謝藍保(藍保•卡路風 Lanpaw Kalijuvung)
土坂部落獵人,達保農場經營者.致力於部落獵人與農耕文化傳承.日前於部落開立Talem學堂,Talem為「耕種」、「傳承」之意,透過藝術創作將文化的種子傳承至每個人的心底.
誰能預見真實的矮黑人?
長期研究矮黑人歷史的部落文史工作者劉還月老師分享近年的研究,自矮黑人踏查的遺跡、古道,談到遷徙恆春的阿美族人與流亡的馬卡道族人,及傳說中的「斯卡羅族」人,翻攪出恆春半島的血淚故事.
主講人 | 劉還月
曾任廣告公司企畫,《自立晚報》副刊美術編輯、生活版主編、小說版主編、副刊「攝影.民俗」月報策畫,1984年辭去了所有固定的工作,專事臺灣民俗及器物的田野調查工作。劉還月的創作文類以報導文學為主,另有論述、散文及兒童文學。劉還月二十年來全心投入臺灣民俗文化的報導與整理工作,他走訪大小鄉鎮,進行田野調查,被喻為「常民文化的旗手」。
當代藝術野生考-藝術與生命的重組
當代藝術將視野拓展到那些難以在地圖上定位的潛在之境,來到了自然荒野與未知的領域,與原民文化和自然哲理交織共生,將拋擲於世的斷裂經驗縫合起來。當藝術化為夢境擴展真實的象限,召喚某種我們內在的綿延體驗之際,是否有機會重新認知藝術的可能?
主講人 | 林怡華
與談人 | 希巨蘇飛 、 謝聖華 、 吳思嶔
希巨蘇飛是阿美族木雕藝術家,在台東都蘭創立希巨蘇飛木雕工作室,也是都蘭山劇團團長,他以部落為創意的發想園地,善用本身多樣的藝術天賦結合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,挖掘富有時代意義卻為人們忽略的部落事件,以不同的藝術媒介展現,積極地為都蘭部落的文化歷史發聲,傾向於保存部落的藝術原始面貌,其終極目標是呈現部落的美好事物。
謝聖華, 2017-[ kituru ] 咖啡館-設計規劃 (台東大溪店)
2017-東管處 成功鎮都歷雜貨店空間規劃設計
2017-金峰鄉公所-南迴小米「歷坵小米學堂」空間規劃設計
2016 -12 th Festival of Pacific Arts in Guam太平洋藝術節[台灣館]
吳思嶔,1985年出生於台南,目前工作與生活於台北,作品形式多以雕塑作為創作主軸,將個人經驗中偶遇的事物作為取樣對象,並透過模型化的手段做為參照形式,製作出強調過程與敘述性的雕塑物件。近期創作開始轉向於人類、動物與自然之間的詮釋方法,在這多向的關係中展開人類意識形態的荒謬處境。
我們為什麼需要神話?世界終結與起始的記憶
所謂歷史,除了記載於史料文獻的大歷史之外,也包括了神話與傳說。這些神話與傳說,有些被鑿刻於洞窟或岩石上、有些被藏進圖像文字中、有些僅以口傳存在於世世代代的記憶裡。當科技文明的電光照亮人類的大歷史之時,被火光照耀的世界歷史及人類與自然共存的記憶逐漸黯淡。我們需要再次閱讀神話與傳說,再次踏上觸碰其源流的旅程,喚醒世界終結與起始的記憶。
主講人 | 石倉敏明
1974年出生於東京。在前往錫金邦、大吉嶺與加德滿都等地進行田野調查之後,以日本列島、印度與尼泊爾等環太平洋地域為對象,開始針對「山的女神」做比較神話之研究。除此之外,也關注於民族藝術、工藝、宗教性遺物、當代藝術作品等,並從中擷取其非人類物種形象進行各種研究。學術研究之外,也作為高木正勝(影像藝術家、音樂家、鋼琴演奏家)、田附勝(攝影師)、鴻池朋子(畫家)、山口信博(平面設計師)、井藤昌志(木工藝術家)等創作者的創作夥伴,以其專長與田野調查支持作品創作脈絡。2006-2011於多摩美術大學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,現為秋田公立美術大學美術學部Arts&Roots專攻、及研究所複合藝術專攻副教授,授課領域為文化人類學、日本東北文化根莖等。為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參展藝術家之一。
主辦單位 | 臺東縣政府
承辦單位 |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
策劃單位 | 山冶計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