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船的由來,從阿美族的傳說中可以看出族人將造船的能力歸於海神的引導,可惜並沒有像達悟一樣完整的將至船的技術保留下來。透過日本學者安倍明義在其文章中紀錄著與耆老採訪的內容,關於古船的樣式如下:「據說,古舟是以獨木舟為基底(底部本身就是獨木舟),兩舷上方舷翼側板延伸,用藤條緊緊的繫縛。」

從上述的字句可推斷,該船造型應該是具有左右兩側延伸出去的側桿,安倍明義認為是與平埔原住民早期使用的加裝連桿側翼的獨木舟(outrigger canoe)相同。重要的造船技術「舷外浮桿」(outrigger)」是在船的舷外面加裝防止翻覆的樑架,通常採用小型獨木舟的形式,搭設置物平臺與主要載客舟艙連結。通常將載客的舟艙挖深,使整艘船在大浪中更為平穩,中間的置物平臺可攜帶遠程航行所需的貨物,而再各個南島語國的船帆設計也發展成不同的形貌,使得南島語族可以在逆風、逆流的情況下向東航行。

 

當有船的發展背後就一定有漁獵文化脈絡,尤其南島民族在漁獵文化也因為地域、島嶼和生態環境的不同,各產生不同的樣貌,隨著日本統治引入的現代工具,例如橡皮、玻璃等,阿美族人也開始使用這些工具製作魚槍與水鏡,現行阿美族人使用的魚槍為使用橡皮,利用其彈力將魚標射出。

藝術家拉飛.邵馬,於去年的展演計畫已經創作了一艘阿美族獨木舟具象徵概念的主體,但離真正下海航行還缺了獨特的部件,台灣阿美族遠航的船體已經遠不可考,獨木舟最早的記錄也是在日治時期由日本人所記載,然而更早的海上活動工具卻已不復見。期望在此次的計劃下,能夠將獨木舟的舷外浮桿製作出來,完整船體的構造。除了舷外浮桿的製作之外,同時也將重新製作魚獵文化相關的器具,包含魚槍與蛙鏡。